产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 人生就是博旧版 > 1980年拒任中央主席说了12个字

1980年拒任中央主席说了12个字

时间:2023-11-19 14:5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在一众逝去的新中国领导人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身躯瘦削的样子,却有着一副宽阔的肩膀,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会忘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不管东西南北风,一心一意往前冲”是他曾经的人生格言,“要做事,不要做官”是他为自己设计的最朴素的人生追求,身居高位之际,他心中想要追寻的,不过是为人民再多做一件事,仅此而已。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次职务变动,尽管有时候他是不情愿的,但都做到了服从安排,要说一位卓越人的崇高风范与人格魅力也不过如此。

  相传,出任中央主席前夕,面对如此重大的职务变动一度拒任十次之多,其中又有哪些内幕呢?

  1980年开始,将新中国重新扶上正轨的开始着手做退休的准备工作,也开始全面部署干部队伍年轻化改革,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央、中央委员会。

  即便如此,党内外想要出任中央主席的呼声依旧强烈,就连一些外国领导人也试着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这一愿望,全都遭到了本人的婉言谢绝。

  在他看来,当时60多岁的领导人中,的政绩最为突出,党中央众人对此人也十分信服,是理想的主席人选,由此,他还曾特地叮嘱要“当仁不让”。

  可却并不这样看,正值党和国家的关键历史转折期,亟需这般卓越的老一辈革命家掌舵,他一度认定自己难堪重任。

  如此,正如前文提到的那般,他在会上会下坚辞不就多达十次之多,无论身边人如何劝说,他的态度依旧极为坚决。

  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九次扩大会议,虽说主要议题是围绕工作失误展开的,可新的领导人安排也是常委们需要慎重考虑的大事。

  “几位老同志提名我担任党的主席,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不是什么谦虚,确实不够格。我也不同意……小平同志曾经说,要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我是同意的,但是,当不行就不上,也是正确的!”

  直到最后一次针对此事交换意见时,面对拒任态度坚决的,一改平日和蔼的态度,操着异常严肃的口气对他做出指示。

  这一次,没有再推辞,接替主持中央政治局、中央会工作,直到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被正式选举为中央主席。

  面对中央委员们,身为年轻一辈的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多的是求实与谦逊。

  “我有两点意见。第一点,这几年谁的贡献大一些?我看还是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小平同志的贡献最突出。

  第二点,两个没有变。原本按照全党绝大多数同志的意愿,中央主席应该由小平同志担当,还有很多老同志也都比我更合适,可现在这样定下来了,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有责任向全会说明,有两条并没有变: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二是我的水平也没有变!”

  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人认为的多次拒任是作秀,他的这番话恰恰让所有人感到敬服,也在当时有过一番评价。

  “我们这次把同志选作党的主席,刚才他作了一个简短的讲话,我想,这一段话也证明,我们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就在出任国家主席之后,他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集体的重大决策及战略部署。

  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见证过卓越的工作能力与谦逊的做人风格,对、、、陈云等老同志的意见向来极为尊重,每每听闻前辈们谈论工作意见时,他一定会一字不差地向下传达,不允许自己及下属出现任何疏忽。

  除此之外,在当年难度空前的冤假错案工作中,他敢于给曾犯下错误的年轻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只为新中国快速发展留住更多人才,这份胸襟是很多人难以领会与理解的。

  曾有一位与交情甚深的老同志向他提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民谚,只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这便是真实的,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对待同仁敞开心扉、不设防,他深知自己的不足,却依旧敢于为了家国大业扛起大旗、砥砺前行。

  就这样,任职国家主席期间,真正做到了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进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助力良多。

  他是值得无数后辈学习的楷模,也注定是新中国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正如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感慨的那般。

  “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