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87版歌曲难以逾越的经典背后一个人的寂寞坚守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多次翻拍成影视剧,1987年播出的36集电视连续剧,被公认为最经典的版本。经典的不只是剧情和演员,当然还包括音乐。
一部影视作品,连同主题曲和插曲在内,总计有十三首,曲目之多,应该说是绝无仅有。
因为这些绝无仅有,《红楼梦》87版音乐专辑,在发行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累计卖出2000多万盘,创造了一个音乐专辑发行史上的神话!
王立平先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生的作曲家。当年跟王酩、施光南一起,被誉为“新时期下中国青年作曲家中的‘三驾马车’”。
在创作《红楼梦》组曲之前,他已有多首经典佳作,被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少林少林》、《大海啊,故乡》、《说聊斋》……
当他听说《红楼梦》即将开拍电视连续剧,作为这部巨著的铁杆粉丝,兴奋异常,立刻主动找到王扶林导演,要求担任作曲。
那次见面,王扶林导演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在华侨饭店又安排了一场“考试”。
所谓考试,其实就是让王立平谈一谈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对红楼音乐创作的思考,这一谈就是一个下午的时间。
过了几天,方才接到通知,剧组决定让他担任连续剧的作曲。这一年是1982年,王立平先生41岁。
在所有演员都未确定之前,他第一个进入红楼剧组,只对剧组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剧中作曲全部由他完成,不另找别人;二是歌词采用原著,不改一字。
在电视剧开拍之前,他已经完成了这部剧的片头曲《序曲》,以及主题曲《枉凝眉》。这也有一个好处:当演员陆续进入剧组,进行培训时,就会先放一放这两首曲子,让大家感受《红楼梦》的氛围和意境。
尽管王立平是一位颇有才华,也颇具实力的作曲家,但红楼组曲的创作过程,并不是那么顺风顺水,而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辛。
然后开始作曲,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翻遍《红楼梦》整部小说,都找不到一个音符,没有任何参照借鉴,完全只能靠自己去进行“无中生有”,但又不能完全凭空想象,要尽量贴合原著,满足人们对这部作品的一种期许。
反复琢磨考量之后,王立平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把红楼曲风打造成一种“十三不靠”: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艺术歌曲……同时还要掌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于阳春白雪,更不能流于下里巴人,要易于传唱,还要形成中国古典味的风格,是一种独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譬如《葬花吟》就写了一年零九个月,是他写得最辛苦的一首曲子,但也得到了最高的赞誉,有人在网络上评论:听了《葬花吟》再无曲可听。
大多数曲子其实也写得很快,比如《枉凝眉》和《分骨肉》,都是十几二十分钟就写成了,几乎是一气呵成,但酝酿的时间却很长,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多。2
从1982年下半年到1987年,四年半的时间里,王立平庆幸自己有机会用以音乐的方式,这样贴近曹雪芹,这样完整深入的诠释《红楼梦》。他走过了人生中最难最苦,最寂寞,但也是最过瘾的一段创作岁月。
为了能从《红楼梦》原著中挖出自己想要的音符,他废寝忘食,几欲成狂,用他的话来说:没有黑天白天,饿了就吃点儿最简单的,困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就接着写。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自曝,创作过程中有两次大哭,一次是写主题曲《枉凝眉》时,几乎是哭着写完;另一次是写关于探春远嫁的《分骨肉》时,才写完第一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就觉得特别悲伤,伏在钢琴上哭了好一会儿。
对于这两首曲子,王立平自己特别满意。他坚持选用《枉凝眉》作为主题歌,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二是预示了宝黛爱情的结局;三是词句优美,可咏可叹。
王扶林导演算是王立平的知音,对于王立平的创作才能非常认同,也给予极大的支持,但他同时作为导演,又必须要求严格 。以至于多年后,王立平还会提及自己最怕接王导的电话,怕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怕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肯定。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难以置信,王立平为红楼梦剧组写了十三首经典曲子,呕心沥血耗费四年半的时间,总共只挣到7200元。
十三首红楼组曲, 终于全部完成通过以后,王立平认为自己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曲子寻找最适合的演唱者。
跟王扶林导演挑选《红楼梦》演员的初衷一致,他不要那种已经成名,有自己的风格,为大众熟悉的明星,只想要一个最纯净的,没有任何杂音,没有任何演唱技巧的好嗓子。
他想起自己偶然听到过的一个声音:那是1983年的五一节,他在朋友家吃饺子,电视里正播放《职工汇演录像》,有一个女高音很特别……他立即调来汇演的磁带,凭着敏锐的听觉,“挖”出了这个从未谋面的女高音陈力。
陈力当时是长春一汽的化验员,只是一位业余歌手,从未接受过声乐专业训练,但具有良好的歌唱天赋,正是王立平期望中的那个好嗓子。
王扶林导演也充分相信他的判断,很快就把陈力借到剧组,还给了她一个小角色,也就是柳嫂,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在剧组了。
由于她没有什么歌唱功底,又必须在短时间内拿下所有歌曲,王立平决定亲自出马,对她进行魔鬼式训练。
从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开始,每一个咬字、发音、虚实、停顿、拖腔,都由王立平精心设计,比对专业歌手的要求还严格。
陈力学习很用心,但还是经常被骂哭,还因为无法忍受老师的语言暴力,差点跑掉了。
严师出高徒,连录音棚都没进过的陈力,就这样,被王立平强行带上专业歌手之路。
事实证明,王立平没有选错人,陈力特有的嗓音,经过专业的训练,更加清澈干净,深邃而高远,具有直击灵魂的穿透力,如天籁悲音,一张口就征服了全世界。
《红楼梦》经典的诗词,配搭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千古绝美的旋律,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