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千百年来,无数人读书、爱书。在过去漫长的生活中,读书很愉快、读书很辛苦、读书也很讲究!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论什么时候,书籍是最好的朋友,读书都是人间乐事。
出处之争暂且不去考证,只说读书是“天下第一件好事”这个判断,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里,通常没有什么异议。
前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记录下他们各式各样的读书乐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时读书乐》。
这组诗是宋末元初翁森所写的劝学诗,非常优美,蕴含着无限雅意。此诗在民国初期曾被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必读书目,所以在民间传诵一时。
与其他劝学诗不同,它没有以科举为目的作激励,而是单纯从读书本身的意趣出发,情致高尚、自然生动,展示了四时不同的读书画卷。
春天读书: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天读书: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天读书: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天读书: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这里写的只是每首诗的后半段。在四时读书乐事之前,每一首还有分别描写、呈现了一种时令之美,如“山光拂槛水绕廊、昼长吟罢蝉鸣树,昨夜前庭叶有声、木落水尽千岩枯……”称得上情景兼具、诗画并茂,是童蒙养正的最佳读本。
有很多写读书之好的联句为人们耳熟能详,比如: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强调“修身”和“读书”)。
在他们眼中,读书是一件悠闲自得、意趣盎然、随性散淡的事,是人间之雅事、乐事,也是自在之事。
但读书从来都并非单纯为了享受。所谓“勤学苦读”,“读”,历来都和“苦”密不可分。
中学时代不少人都学过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可以代表古代大多数士子读书人的“拼”!
作者宋濂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认真读书。
文中细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等等,从中可见“家贫嗜学”之人读书的艰辛!
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每个人都应该听过不少。各式各样的史书记载,也向来推崇这种“五经勤向窗前读”的精神。
通常这样的榜样都是生活贫困拮据者,比如明末清初有个叫唐铸万的人,辞官成为一介布衣。他生活拮据,常常断炊,以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在这种境遇下,他仍然能够安贫乐道,以读书写书为乐,“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
但好读书不分贫富,有钱人家也有勤奋好学的孩子。南北朝时的祖莹,出身富贵,堪称“官二代”,其父是中书侍郎。他非常喜欢读书,“以昼继夜”,其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他“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看来孩子都是跟父母斗智斗勇的,只是现在很多孩子趁爸妈睡后偷偷玩手机,别人家孩子是待父母寝睡后悄悄读书学习。
西汉的路温舒编蒲抄书,黄霸狱中向夏侯胜学《尚书》,隋末李密牛角挂书,顾炎武为了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凡阅书一千余部”……
前辈们为了读书,可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辛劳。正如宋濂所表达的,如果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好的老师可以请教,想读的书就能读到,怎么能够不珍惜机会、认真努力啊!
不可否认,过去很多人苦读是带着功利性的。杜甫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读五车书,目的是为了“得富贵”,似乎过于现实。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这些“得富贵”的文人士大夫,延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现在很多人做事都讲究个仪式感,过去的读书人,但凡能有条件,配套仪式那也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就有了“文房清玩”的概念。大量的文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无比讲究的读书人小世界。高濂的《遵生八笺》将文人清居的物件统计了49种之多。
仅以笔用来说,就有笔架、笔挂、笔筒、笔插、笔床、笔船、笔屏、笔帘、笔卷、笔匣、笔海、笔掭等十数种。材质有紫檀、乌木、文竹、琉璃、象牙等等,造型制作往往精美巧致、令人喜爱。
墨用类有墨床、墨缸、墨盒、墨屏、墨匣;纸用类有镇纸、压尺、界尺、裁刀;砚用类有砚屏、砚匣、砚盒、研山;水用类有水注、水盂、笔洗、水丞;另外还有盛放手卷画轴的画缸、垫放手臂的臂搁、装存糨糊的糊斗……再另外还有印章、印池、蜡斗、书灯、花尊、诗筒、葵笺……
这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小物件们,以其丰富的功能和独特的造型,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独特世界,映衬出读书人的风雅生活,如李渔所言:“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
读书人都希望能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一间书斋是他们的终极梦想。哪怕只是一间陋室,泥墙麻帐,仅可容一几,还可能漏雨,但必须要有。
他们通常会给这间屋子取个名字,往往是各种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园、亭、洞等。很多书房伴随着主人名留史册,像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陆游的“老学庵”、归有光的“项脊轩”。
民间没有条件的都如此讲究,那些有条件的就更不用说了。乾隆给自己的上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三希堂”不仅是乾隆读书的地方,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博物馆与图书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代字画珍品皆为三希堂所藏,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有人认为“三希堂”的“三希”指的就是这三件稀世珍宝。
曾国藩说:唯读书则可以变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用网红语言翻译,就是“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读书充满无限乐趣,读书也会非常辛苦,但无论什么时候,书籍是最好的朋友。乘着全国书博会在济南举办的东风,不如从今天开始,读完你一直想读的那本书!